每年到了夏天,社康中心门诊总会碰到不少这样的患者,他们说自己头部昏昏沉沉,周身不适,食欲不振,有些伴有腹胀不适感,甚至出现腹泻;自觉发热,出黏汗或不出汗。而鼻塞流涕这些症状比较少见。体温35度至36度。舌淡,苔白腻,不少患者是全舌苔白腻,脉濡或弦细。
这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阴暑。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,在暑热或高温环境下作业而中暑者,属“阳暑”,即俗称“中暑”;而在暑热时节,过食生冷,或贪凉露宿,或冷浴过久所致的热病,俗称“中于寒”,属“阴暑”。
按照中医理论,由于夏季暑热湿盛,人们毛孔开张、腠理疏松,人们睡眠、午休和纳凉之时,若过于避热趋凉,如夜间露宿室外,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,或在树阴下、水亭中、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,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,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,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,空调直吹,均可导致风、寒、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“阴暑”。
高温下暴晒而导致的中暑毕竟还是比较少见,除了必要的工作要求,大家都是避暑避晒意识很强的,因此来社康中心就诊的中暑患者,多就是避热趋凉时,过于贪凉、过食生冷导致的阴暑。特别是老人、儿童、孕产妇、体弱及患有宿疾者,容易诱发此症。藿香正气丸、新加香薷饮加减,对于此症都有一定效果,可以遵医嘱服用。
因此,在暑热季节,大家应慎防“阴暑”,不可过于避热贪凉,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“阴暑”。平时,在家中应当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,忌过食生冷冰冻食物,忌强风直吹,忌满身大汗立马冷水洗澡,忌夜卧贪凉等等。
另外,中医养生中,强调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在这炎热的天气,多喝温水,少饮冷,适当进食一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,如姜葱蒜、花椒、韭菜、鸡肉、牛羊肉,黄鳝等,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,减少疾病的发生。
炎炎夏日,请做好防护,慎防“阴暑”!
(林日扬)